琺瑯彩的工藝特點與鑒賞
-
小陶陶
2019-04-27 雅道陶瓷網(wǎng)1624
14310
一、琺瑯彩工藝特點
琺瑯彩它興起于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然后掐以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因琺瑯彩華麗奪目,到清朝時陶工們把這種“琺瑯”工藝仿效到瓷胎上,直至康熙年間,琺瑯彩瓷器才真正燒制成功。因琺瑯彩工藝極其講究,選胎要求胎壁極薄,畫工要求均勻規(guī)整,圖案色彩搭配要求結(jié)合緊密,胎質(zhì)施釉要求極細,釉色極白,而且釉表面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xiàn)象,因此要使琺瑯彩“白璧無瑕”其工藝可見復雜?,m瑯彩瓷屬于專供皇帝和皇后玩賞的藝術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提供,致使琺瑯彩瓷器成為清代瓷器中最為名貴的品種。
琺瑯彩裝飾與瓷器有關的琺瑯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瑯,其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康熙五十八年,法國畫琺瑯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宮廷指導畫琺瑯器的生產(chǎn)。匠師們在結(jié)合中外技藝的實踐中,很快熟練地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瑯燒制技術,并燒造出濃郁韻味的宮廷金屬胎畫琺瑯器。同時,造辦處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產(chǎn)生了瓷胎畫琺瑯,即今人所稱的“琺瑯彩”。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因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nèi)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效果。一般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內(nèi)施釉,器物的外壁則澀胎無釉,這就是人們所俗稱的“反瓷”。外壁畫面大多以淡黃、深藍、胭脂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鉤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花卉圖案,且有花無鳥。也有在四個花朵中分別填寫“萬”、“壽”、“長”、“春”等祝壽語者,裝飾風格嚴謹華麗。印章的內(nèi)容也多是固定的,是根據(jù)繪畫的內(nèi)容和題句內(nèi)容而定的,像“先春”、“香逸”、“山高”、“水長”、“霞映”、“君子”等。款識一般是顯示瓷器制造的時間、窯址以及占有瓷器的對象的身份。如“康熙御制”“雍正御制”等。
二、料胎琺瑯彩工藝特點
料胎畫琺瑯是以玻璃為胎體,以畫琺瑯工藝進行裝飾?,m瑯彩藝術品有金屬胎(景泰藍、燒瓷)、陶瓷胎和料胎之分,其中以料胎琺瑯彩后人稱“古月軒”最為貴重。使用外來顏料,色種多,色彩控制準確;畫面有立體感,工巧精細、富麗堂皇。它是清宮造辦處內(nèi)的玻璃廠與琺瑯合作的產(chǎn)物,盛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專充“內(nèi)廷秘玩”?!傲咸ギ嫭m瑯”的燒制難點主要在于釉色溫度和料胎的熔點幾乎是一致的,這就要求匠師嚴格掌握爐溫和料胎薄厚。如料胎畫琺瑯鼻煙壺作品,每件成品都要經(jīng)過數(shù)次著色,反復彩燒,溫度過低,琺瑯釉不能充分熔化,則呈色不佳,溫度稍高,胎壺又易變形、炸裂,而且在燒制過程中,爐溫控制沒有一個固定溫度,要因壺胎的大、小、薄、厚不同而變化。全憑畫師多年經(jīng)驗來掌握。在烘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一次只能烘燒一件作品,而且一件作品要達到完美的效果,它的釉料要上一層,烘燒一次,反復幾次,有時在燒最后一次時壞了,前面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
畫琺瑯器中的料胎、瓷胎除了用琺瑯繪畫外,上面的釉也不是普通的瓷釉,而是原色琺瑯?,m瑯的顏色本來就是白色。比如當今所說的古月軒,上的都是琺瑯釉,所以《勇廬閑話》中說古月軒的質(zhì)地是硨磲。硨磲自然不能作釉,是說琺瑯釉的顏色很像硨磲,而且琺瑯可以配成各種顏色,以紅、藍兩種顏色最好。
三、清朝時期琺瑯彩的分辨與鑒賞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內(nèi)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色彩圖案一般都會仿照銅胎畫琺瑯。構圖上是對稱而規(guī)矩的圖案,花大葉大,內(nèi)容簡單。因而各種彩色質(zhì)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康熙琺瑯彩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nèi)壁潔白。施色勻凈。如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是當時的宮庭御用瓷器,碗口敞開,深弧壁,底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nèi)也是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制”圖章式款。此碗在寶石藍底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雍正時期的琺瑯彩初期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畫工們?yōu)榱擞匣实鄣南埠茫浴霸寒嫛睘榈赘?,以“勾、畫、皴、染”為繪制工藝,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畫面再配與景相融合的詩句,致使畫面文筆生輝。尤其是雍正水墨琺瑯彩和藍彩山水琺瑯相當精美。如《合家歡》琺瑯彩賞瓶,瓶身所繪雌、雄雞相伴護雛覓食圖,畫面襯以山石、花草,色澤鮮亮而柔和。其構圖和風格皆具郎世寧之畫風,精致而又靈活,華麗高雅而又不庸俗,彰顯輝煌盛世的那種富貴雍容和獨超神韻。
到了乾隆時期,琺瑯彩繪畫又有了新的發(fā)展。畫式畫法中的陰陽向背與凹凸感不僅出現(xiàn)在紙絹畫上,也出現(xiàn)在琺瑯彩瓷器的繪畫上。琺瑯彩繪上有用礬紅勾畫面部的,用不同濃淡、深淺、顏色表現(xiàn)人物衣衫,配景極為傳神,乾隆款黃地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乾隆款藍錦地琺瑯彩折技花卉紋燈龍尊這是中西結(jié)合的人物畫法?!板\灰堆”畫法的大量運用就是在一種彩色質(zhì)地中用各種顏色繪制各式各樣的織錦紋、絲綢紋和其它花紋,花紋中又添繪各式各樣的纏枝花和其它圖案,所以也叫“錦上添花”?!板\灰堆”這種繁密的華麗是乾隆在位時的流行時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錦灰堆”內(nèi)還要根據(jù)畫意的主題描繪大開光,再有多個小開光的也不新奇。開光內(nèi)繪畫山水、人物、詩句種種,極盡奢華之事。如一組開光為橢圓形,內(nèi)以琺瑯彩繪的騎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組開光為圓形,內(nèi)以胭脂彩繪的山水風景:表現(xiàn)高山村舍、老翁獨釣。圈足外墻繪一周變形如意紋。色彩繁富艷麗,形態(tài)栩栩如生,如非技高藝精者是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乾隆時期人物、花卉合璧的開光琺瑯彩瓷藝術珍品。
琺瑯彩是與瓷共舞的陶瓷文化、繪畫藝術,是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形成的,是匠師和藝術工作者們長期在陶瓷繪畫發(fā)展中不斷的創(chuàng)作和積累?,m瑯彩工藝本身既帶有繼承性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作為現(xiàn)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我們應當將通過長期的審美與實踐,創(chuàng)作出題材更新、意境更深、技法和形式更出色、更優(yōu)秀的琺瑯彩陶瓷藝術作品。
責任編輯:陳莎婷
